中国为什么会给人“窝囊”的感觉?从技术和市场博弈聊聊

证券新闻 (3) 1天前

中国为什么会给人“窝囊”的感觉?从技术和市场博弈聊聊_https://wap.qdlswl.com_证券新闻_第1张

“中国为什么窝囊?” 这个词,说实话,听着挺刺耳,但仔细想想,确实有些场景,有些时刻,在一些人眼里,我们表现得似乎不够硬气,甚至有点“吃亏”。这背后,不能简单归咎于民族性或者政治制度,更多的是长期以来在全球技术和市场博弈中,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所导致的。我做技术这些年,也跟不少行业里的老前辈、年轻人打过交道,聊起这个,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,有些观点挺尖锐,也挺能说到点子上。

核心技术“卡脖子”的痛

提到“窝囊”,最绕不开的就是核心技术。咱们国家近些年发展快,这点毋庸置疑。你看大基建、移动支付、高铁,这些在全球都是顶尖的。但一旦触及到最底层、最关键的技术,比如高端芯片制造、精密仪器、先进材料,甚至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部件,就会发现差距。很多时候,我们花了巨大的投入,学了人家的皮毛,但最核心的算法、工艺、甚至是材料配方,还是被掌握在别人手里。
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团队为一个重要的军工项目配套,需要一种特种合金。当时国内厂家虽然也能生产,但性能指标总是不稳定,良品率也上不去。最后没办法,还是得从国外进口,那一批货的价格,贵得离谱,而且供应周期长,对项目进度影响很大。那种感觉,就像手里攥着一把不错的钢刀,却被告知刀刃上最锋利的那个角度,需要别人来打磨,而且只允许你用人家的标准。

这还只是材料,更别说设计软件(EDA)、高端光刻机这类设备了。没有这些,你就只能在别人的框架里玩,想突破,想创新,都受制于人。这不叫“窝囊”,又是什么呢?这种“卡脖子”的感觉,渗透到很多行业,从半导体到生物医药,再到航空航天,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。

这种依赖,也体现在产品迭代上。当国外厂商推出一款性能更强的芯片,或者一款更先进的算法时,国内很多团队只能被动地去适应,去追赶,甚至模仿。你想做一个颠覆式的创新,很多时候会发现,底层的基础设施,比如工具链、测试平台,都还不完善,这就大大增加了试错成本和难度。

市场规则下的“劣势”

除了技术本身,在市场规则的运用上,我们有时也显得不够老练,或者说,容易被对方利用“规则”来制约。这点,尤其在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方面。你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的东西,可能很快就被对方以各种“合理”的理由,比如专利侵权,给盯上,然后面临高额赔偿或者禁售。

我有个朋友,他的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出了一些突破,算法挺牛的,做出来的产品也很有竞争力。但是,在某个国际大展上,他们的技术方案被一家欧洲的巨头公司盯上了,对方很快就发来律师函,指控他们侵犯了多项专利。实际上,他们当时对专利的理解和布局,确实没那么深入,很多地方只是在现有技术上做了改进。最后,为了避免官司,不得不支付一笔不菲的“技术转让费”,而且在后续的产品推广上,也受到了不少限制。

这种经历,让很多人觉得,我们似乎总是在“学习”别人的规则,而不是积极地参与制定规则,或者在已有规则下,运用得不够游刃有余。这也不是说我们不行,而是长期的被动,使得我们在主动出击时,总会显得有些仓促和被动。

更细致地说,比如在一些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中,我们参与得相对较晚,或者话语权不够。标准一旦确立,如果你不符合,就可能被排除在市场之外。这就像一场牌局,规则是别人定的,你手里牌再好,也可能因为不符合规则而输掉。

创新土壤与“路径依赖”

还有一点,我觉得跟创新环境和“路径依赖”有关。过去很多年,我们发展经济,很大程度上是依靠“后发优势”,模仿、追赶,然后规模化生产。这种模式在早期确实很有效,也帮助我们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工业基础。

但当我们要进入更深层次的创新,尤其是在那些需要原创性、颠覆性思维的领域时,这种“路径依赖”就开始显现出它的局限性。很多时候,我们习惯了在已有的框架内解决问题,而不是跳出框架去思考。学校教育、企业文化,甚至是评价体系,都可能在不经意间,限制了那种“敢为人先”的创新精神。

我见过一些很聪明的年轻人,他们有想法,有能力,但可能因为担心失败,或者因为没有一个足够包容的环境去试错,最后就选择了更稳妥的道路,去做一些“改良”或者“微创新”。这种做法无可厚非,但如果我们整体社会都少了那种敢于“从零到一”的探索者,那么在很多前沿领域,我们确实很难突破。

你看那些真正引领世界潮流的技术和产品,往往源于一些看似“不合时宜”的奇思妙想,或者是对现有范式的彻底颠覆。如果我们的创新体系,更像是一个精密的组装厂,而不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冒险的实验室,那么“窝囊”的感觉,自然就难以避免。

“大而不强”的客观现实

综合来看,“中国为什么窝囊”这种说法,虽然有些情绪化,但它背后折射出的,是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,仍然面临的“大而不强”的客观现实。我们体量巨大,人口众多,市场广阔,但要在核心技术、规则制定、以及引领性创新方面,真正做到“强大”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这种“窝囊”感,其实也是一种压力,一种鞭策。正视这些问题,不回避,不遮掩,才能找到解决的钥匙。从工程师的角度,我们能做的,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,把基础打牢,去啃那些最硬的技术骨头;从行业和国家的角度,需要的是更开放的创新环境,更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,以及在国际舞台上,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规则的制定和话语权的争取。

最终,所谓“不窝囊”,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,而是靠实实在在的技术突破、制度完善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来实现的。这个过程,注定是漫长而艰辛的,但只要方向对了,每一点进步,都会让那种“窝囊”的感觉,一点点消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