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到“为什么华林帐户没用”,这事儿其实挺常见的。很多时候,我们听到这句,可能是在某个社群里,有人在抱怨,或者是在自己尝试过一段时间后,发现效果不尽如人意。这背后,可能不是华林这个平台本身有问题,更多的是我们理解和运用它的方式,或者说,是对它能做什么、不能做什么,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。
首先得明白,华林账户,或者说类似的这类账户,它到底是个什么定位?我接触过的不少人,上来就想让它直接带来多少多少订单,多少多少客户。但实际上,它的核心功能,更多的是一个“身份认证”和“信息展示”的载体。就好比你开了一家店,华林账户就是你店面的招牌、地址,以及一些基本介绍。它让别人知道你是谁,你在哪,你能提供什么服务。
很多人觉得“没用”,是因为把这个“展示”当成了“推广”的全部。一个没人知道的店铺,就算招牌再响,门脸再漂亮,如果没有人引导,没人告诉他这有个好地方,他也很难自己找上门来。华林账户本身,它不自带流量,也不主动去“拉”客户。它的价值,更多体现在当你已经有了一定的关注度,或者有人通过其他渠道知道你,想进一步了解你时,它能提供一个可靠、guanfang的入口。
所以,与其说“华林帐户没用”,不如说,我们可能期待了它不该承担的功能,或者说,没有配合它做好其他应该做的事情。这就像买了一辆好车,但你不加油、不保养,也不去开车,它自然就“没用”了。
在实际操作中,我看到的一些问题,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。第一个,就是信息更新不及时。华林账户里填了contact方式,但人就再也不管了,tel换了,邮箱不看了,业务模式变了,账户里还是老样子。这会导致潜在的合作伙伴或者客户,根本contact不上你,或者找到的是一个过时的信息,自然就觉得“没用”了。
第二个,是期望值的偏差。前面也提到了,有些人可能觉得注册了一个华林账户,就万事大吉,坐等订单。但实际上,这只是第一步,而且是非常基础的一步。真正的“有用”,是基于这个账户,去做更多的连接和互动。比如,在行业展会、公开活动上,别人询问你的信息时,你可以说“去华林上搜XXX公司,那里有我们最详细的介绍和contact方式”。
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账户设置不清晰。比如,业务范围填得太笼统,或者产品介绍写得模棱两可。别人点进去看了,还是不清楚你到底做的是什么,能解决什么问题。这种情况下,就算有人找到了你的账户,也很难产生进一步的兴趣。这确实是一种“没用”的体现,但根源不在账户本身,而在内容填充的质量。
我也曾遇到过类似“华林账户是不是没用”的疑问,尤其是在早期接触一些行业领域的时候。当时,我们的一些业务对接,确实是依赖于这种guanfang认证的身份。记得有一次,我们需要和一个我们不太熟悉的,但行业内口碑很好的某某供应商合作。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他们,但对方很谨慎,需要一个guanfang的验证。当时,我们的华林账户就派上了用场。我们提供给对方我们的华林账户信息,他们一查,发现我们的信息很完整,业务范围、过往案例都有提及,contact方式也是畅通的。这让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度大大提升,后续的沟通也顺畅了很多。
更重要的是,它能帮你建立一种“可信度”。在很多B2B的场景下,尤其是在一些比较传统的行业,一个完整的、经过guanfang认证的账户,是建立信任的第一块砖。如果连最基本的身份信息和业务介绍都含糊不清,对方很难放心把业务交给你。
我一直觉得,与其去纠结“为什么华林帐户没用”,不如思考“如何让它有用”。这中间,很多时候需要我们主动去做一些匹配的工作。比如,当你在某个行业活动上获得了新的潜在客户,并且对方表示感兴趣后,你就可以引导他们去查看你的华林账户,里面有更详细的产品信息和contact方式。这是一种“补充”和“强化”,而不是“替代”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和一个欧洲的客户在洽谈一个项目。他们对我们公司的情况不太了解,主要通过视频会议和邮件沟通。在我们提交了项目合作意向书之后,对方发来邮件,希望我们提供一些guanfang证明材料,包括我们公司的注册信息,以及一些主要业务的介绍。当时,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我们的华林账户。我们把账户的链接和关键信息发给了他们。对方表示,通过这个账户,他们能够快速了解我们的公司规模、业务范围,以及过往的一些成绩。虽然这只是众多沟通环节中的一个,但对方反馈说,这比他们自己去零散地搜集信息要高效得多,而且也让他们感觉更“靠谱”。
这件事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,华林账户的价值,并不在于它能“主动”给你带来什么,而在于它能“被动”地,在合适的时机,提供一个可靠、权威的信息源,支撑起你的业务洽谈,或者说,是你整个对外形象的一部分。
所以,回到“为什么华林帐户没用”这个问题,我的看法是,它之所以“没用”,往往是因为我们把它当成了一个孤立的存在,没有把它融入到我们整体的业务沟通和推广策略中去。它需要的是“激活”,而不是“弃用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