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聊到“国内哪个航空公司不好”,很多人脑子里立刻冒出一串名单,觉得服务差、延误多、餐食不行。但其实,这个问题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,它不是一个简单的“好”与“坏”能概括的,更多的是不同航空公司在不同方面的侧重和取舍,以及我们旅客个人需求和体验的匹配度。
就像做什么生意都有个定位一样,航空公司也一样。你想想,那些主打低成本的,它能在票价上给你做到极致,自然在服务细节上就要压缩。这不是“不好”,这是它的商业模式决定的。比如,早年间很多廉航为了省钱,连餐食都要单独收费,甚至连打印登机牌都要收钱,当时很多人骂,但也有很多人因为便宜而选择。这就是一个选择题。
再比如,有些航空公司因为航线网络的原因,飞很多支线或者高原地区,这些航线本身就存在很多不确定性,天气、机械原因等等,这些都可能导致延误。你不能因为它飞的小城市延误率高,就说它“不好”,因为它可能是唯一能到那个地方的航班。这种“不好”,其实是现实地理和运营环境的无奈。
而且,航空公司的“不好”很多时候是相对的。比如,在枢纽机场,航班可能会因为保障能力、时刻协调等问题更容易出现延误,而另一家在小机场起降多的公司,可能整体延误率看上去不错,但你在那个小机场碰到的麻烦,可能比在大机场遇到的还要棘手。
我记得有一次,我为了赶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,选了一家服务口碑一直不错的航空公司。结果,航班因为临时的机械故障延误了四个小时。当时,机组人员的态度还算积极,一直在安抚大家,也提供了餐食券。但你能说它“不好”吗?至少在信息沟通和旅客安抚上,他们做得比一些我经历过的公司要好。
反过来,也有一次,我坐的是一家大家普遍认为“还不错”的公司,结果碰上一个恶劣天气,航班取消了。当时,值机柜台完全是“一人一句”,信息混乱,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改签,旅客情绪都快爆炸了。那种感觉,比单纯的延误更糟心。这里面的差别,其实就在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信息透明度。
还有一个我经常观察的点是“机上服务”。有些公司,空乘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培训水平确实参差不齐。有时候,你问个简单的问题,得到的回答含糊不清;有时候,需要帮助,似乎要等很久。这当然会影响体验。但你也要知道,空乘的工作强度非常大,而且流动率也不低,公司在培训和管理上的投入,直接决定了你感受到的服务水平。
如果你非要我说哪个航空公司“不好”,我不会直接点名,而是会说,要观察一些细节。比如,你在地面服务上能看到什么?值机柜台的效率如何?有没有专人负责解答问题?登机口有没有及时更新信息?
再到飞机上,餐食的味道当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,你是否有选择?是否能满足基本的餐饮需求?还有,如果你遇到点小麻烦,比如座位坏了,或者需要额外毛毯,工作人员的响应速度和态度怎么样?这些都是最直接的体现。
我个人觉得,判断一家航空公司“不好”与否,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在“人性化服务”上的投入。这不单单是标准化的流程,而是当出现意外情况时,它有没有真正地站在旅客的角度去解决问题,而不是简单地推卸责任或者用一些冷冰冰的规定来应付。
有些人可能对“不好”的定义是“票价太高,性价比不高”。如果是这样,那可能国内几家大型航空公司在某些航线上,特别是经济舱,大家都会觉得“不值”。但它们提供的安全保障、航线网络、会员权益,是低成本公司无法比拟的。所以,这就是一个权衡。
还有人会觉得“延误率太高”。确实,有些航空公司因为航线、机队管理、时刻协调等原因,延误率会居高不下。但延误的原因有很多,不全是航空公司一家的问题,天气、空域管制等等,这些都很常见。关键在于,出现延误后,航空公司怎么处理,有没有给到合理的解释和补偿。光看一个延误率数字,有时候也不能说明全部问题。
我有时候会觉得,我们旅客也需要调整一下预期。航空出行,特别是国内航线,很多时候就是在比拼“谁没那么糟糕”。你不可能指望每一家都像国外一些高端航空那样,给你提供米其林三星的餐食和头等舱的服务。更多时候,安全、准时(相对而言)、基本的舒适度,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。
所以,当被问到“国内哪个航空公司不好”时,我的答案永远是:没有绝对的“不好”,只有不适合你的选择。你需要根据自己的出行目的、预算、对服务的要求,去选择最适合你的航空公司。同时,也要理解航空公司在运营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限制。
与其纠结于“哪个不好”,不如多花点心思去了解不同航空公司的特点,看看近期旅客的真实评价,以及在遇到问题时,它们的处理方式。这样,你就能更明智地做出自己的选择,也能在旅途中少一些不必要的抱怨,多一些顺畅的体验。
上一篇